其他
黄仲华 | 清史研究中的黄利通文献
汇编中一百八十九册是清乾隆十二年刻本黄利通《石亭稿》十四卷 ,第一九〇册是清嘉庆十二年刻本黄利通《怀亭集》十四卷。《清代诗文集汇编》共收录黄利通的诗2712首,文306篇。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黄利通文献第一次呈现在海内外广大读者面前,足以彰显国家史界和学界均认可黄利通及其作品,在清史研究中“占有一定地位,具有一定影响”。
今年五月是黄利通三百年祭,该如何评价这位历史人物在清史研究中的影响和地位?窃以为应当看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哪些足迹,在国史志书中有哪些记载,在历史发展中,是不是起到过推动作用。当我们一页页阅读黄利通文献时,感觉到黄利通在清代的确是有一定地和影响的历史人物,是一名有人品、有文品、有官品的好官和著名诗人。
国修史,县修志,立言书典,古今亦然。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录黄利通撰写的仪礼节略序。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国朝诗人徵略初编》卷一七,清《湖广通志》卷三十三,光绪丙子《黄梅县志》,民国十年版《湖北通志》卷一五二,均收录了黄利通的史料,对其有详细记载和公正评价。 黄利通为官,以清廉著称,勤政爱民,颇有官声。朝中大臣陈鹏年《赠行序》言:”黄晓夫先生,以甲科尹粤西之贺县,有声,征入为虞部郎,又有声。”盛赞其“安于行止之分,明于勇退之几”,“识高学深,筹于内外者良熟”。
黄利通为文,在前清文坛享有盛名。贵为翰林院学士、太子太师太保、光祿大夫、文华殿大学士、乾隆帝师的三朝元老朱轼,为黄利通《怀亭集》题写序文,称“怀亭赋质清癯脱落,不受拘束而聪慧异常”。“作诗不削草,顷刻成数千言,为古文豪迈不羁,而律度自合”诗似岑嘉州,文追宋景濂,明白正大,人人易晓”。朱轼称黄利通所写:“武昌贺相国传,及为余作仪礼序,族谱序,笔墨淋漓,虽起欧曾为之不是过也。余尝亟称一代作手,传当时而名后世”(朱轼怀亭集序丙子黄梅县志655页亦有载)。“聪慧异常”,那可不是一般的评价,应该说这是身为学者、诗人、政治家,“文华殿大学士”的朱轼的切身感受。
奉命纂修明史,又分修《大清一统志》的翰林院硕儒金德嘉撰文称:“梧冈黄君既成进士,以归僻处太白湖上,兴到洒洒千言,伸纸疾书,风流潇洒,余目中一人而已。先生忠孝大节与日月争光,其言一本乎”(金德嘉石亭文集序丙子黄梅县志656页亦有载)。
黄利通文献在清史研究中有一定影响,主要是其诗文体现了以下明显特征。 一是黄利通诗文具有突岀的民族思想,抒发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充分表达了其对国运民生的关心。清朝初期,满族统治者以异族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极其尖锐。黄利通自康熙三十九年至四十三年在贺县任知县时,正逢清朝大军驻扎贺县,征伐瑶人。他在康熙四十年《辛酉诗稿》中,留有记述瑶寨风俗和瑤民疾苦的诗169首。康熙四十一年和康熙四十二年黄利通在《午未诗稿》中,留有平蛮纪事,平苗纪闻等纪事诗160篇,现录部分如下:
走马灯三首
一、
穷山路入白云高,五月军前餽饷劳。
事后儿曹浑忘却,春灯偏欲照弓刀。
二、
高山莫莫长莓苔,绮里诸公尽可猜。
眼底若无皇太子,白头宥向汉赶来。
三、
长枪大剑欲何之,路转峰回俨出师。
万里车尽元夜火,祗因公等费膏脂。
过沙河三首
一、
马上劳劳唤奈何,经旬再渡白沙河。
逢人未睹诸生骨,俣我缘登进士科。
信宿邮亭家梦杳,踟蹰客路雨声多。
亦知山色蛮天好,三载奚囊只错过。
二、
穷途莫自叹沉沦,领略南荒世界新。
四季浑无耑气候,千峰碎结假星辰。
草深大道淹乘马,雾重迷天让醉人。
薄宦幸当金陵日,百蛮同在太平春。
三、
烟火几家壮士营,疎疎雉堔草纵横。
货无车粤难成市,路近排瑤半废耕。
野外蔬多荒处如,胸中字少坏诸生。
一官麋了公家事,风俗何缘达帝京。
平蛮纪事二首
一、
南荆西粤羽睿催,东会连阳战垒开。
草贼方营藏命窟,将军早筑受降台。
龙楼御扎缄初到,鸟道蛮山买御回。
兵器不秤收拾早,道经曾接异人来。
二、
深山深处抗王师,盘古开头到此时。
免窟不妨留世界,马头且喜插降旗。
消将父老粮千艘,受得君王酒一巵。
可惜轻生名将种,英雄年少转成痴。
征苗纪闻
蠢尔穷山冦,世为百姓忧。
君王独远虑,将相共奇谋。
日暖云旗壮,天宽虎穴留。
受降城筑罢,谈笑可封候。
如他在平瑶策中提岀的平瑶大计:在於兼用乡兵,山水路径较官兵为熟,劳苦攀涉较官兵为捷,且保护室家其志坚,复仇报怨其气厉,诚下令募乡勇简练而训习之。以官兵用正,以乡兵用奇,未有不踊跃思奋者。最要者尤在乎以猺平猺,平瑶之后,又在乎以瑶治瑶。瑶性悍戾,其风土结习使然也,一旦范我驰驱,急之既易生变,缓之又以长骄,莫若建立土州县,而总制于流官,籍其户口清其里土,薄其赋税,教其子弟,明其约束,宽其文纲,其有粗识文义者,即选补诸生籍中乡场,另编字号一体,录科县功名富贵之途,以潜消其鸷悍难训之气,不出数年,瑤人犹吾人也。
军门奏上将军可其议,在贺县募选乡勇,亲解瑤子房九诣军门,其后排瑤归命,瑤民亦赖保全(黄利通平瑤策丙子黄梅县志688页亦有载)。黄利通身为一文弱书生,献平瑶策,争民命于杀贼之时,参军谋于征叛之日即是一例。其气不慑,其策划甚周,不愧为忧国忧民之臣。
二是黄利通诗文具有典型的前清文人特征。清初异族入主中原,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多舛的苦闷之情、黍离之悲、沧桑之感,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现录署中作其四首:一、北风吹雨纸窗寒,过午刚陈食一箪。白首为郎陪末座,赧颜执卷问同官。生来性僻论交寡,欲学时宜中节难。只笑杜陵穷骨相,空囊何苦要钱看。原注:旧例给商窑铺行银每一万两,司官有薪银一百,此陋规也义不敢受。二、再建旌旌涖豫章,西山霁色映龙光。升车岂乏御元礼,悬榻依然待楚狂。红树风吹青嶂暮,黄花路浸白醪香。浪跡半生今老大,倍憐明月在他乡。三、短夜襆被旧行藏,森森江天一苇航。欹枕自然憐永夜,落户况復在他乡。王孙殿角春烟冷,老将亭台暮雨荒。惭愧侯门犹系驹,高风千古说襄阳。四、拄笏亭前石路斜,千山红树带晴霞。无能亦非田文客,有酒还寻处士花。归里但须凭桨路,过江未便是天涯。百年世事如萍梗,一听清霜点鬓华。
黄利通做京官时,正处康熙“圣主当阳五十年”,毎天晨起必须到乾清门早朝。他写下《春日早朝》诗四首记叙其参加“康熙帝御门听政”盛况:一、仙杖森严重履端,山河春色汇长安。玉階响振钧天近,银汉晴亁列宿攒。王子总归周正朔,陪臣不废汉衣冠。白头归诧卿隣叟,万里君门咫尺看。原注:外国四十八家王子皆入版图,时高丽朝正使衣冠犹从旧制。二、碧汉云沉玉露鲜,满街灯火夜朝天。闻钟早傍仙班立,嘶马刚知法驾旋。殷上竞传新得岁,日边不复有寒年。太平景物春先到,搖曳东风万井烟。三、圣主当阳五十年,唐尧甲子禹山川。星经欲衬新分野,旦气还如再关天。日月檠将宫扇岀,云霞左心御炉边。丹宵只在人间世,豹关多应是谬传。原注:虎跑豹关皆玉皇宫门。四、堂祭躬亲视朔初,兴王三世有成书。星光不啻陈庭燎,风肃无烦驾鼓车。仙露色澄青玉案,朝衣声动紫金鱼。蠲租处处行春令,里井何曾隔帝居。注:时方议免天下田租。
三是黄利通诗文彰显出对官位的淡然,对文化的热衷,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与智慧。与他同年的进士朱轼说:“士大夫一登仕途,工语言,识形势,善奔走,以要达官,而经济何有?”他说:“黄梅黄怀亭,余甲戌同门友也。一时同谱弟兄,多谭经济,而怀亭独高著述,有自命传当时而名后世之意。鲜不以为迂狂,而其结果呢,那些起初看不起他的人们,还是不能不佩服黄怀亭的远见。一直追陪并深切了解他的闽南弟子黄漈则指出,黄利通敢于作出这样的抉择在于他的底气:“古之君子,其进也,有所为;其退也,有以自乐:是故无入而不自得。”黄利通先生“品峻而量宏,学富而识卓”,自然就会“无入而不自得”。我们不仅从当时同僚的评价看出黄利通的境界,还有其《送内子归里》诗可见:
一、岭表从官鬓已丝,酬劳只有送行诗。归当两岸潮平后,恰是中流坐稳时。傀儡功名吾倦矣,涯盐风味汝知之。宅边种秫秋收早,准备来年对酒池。二、人家烟火岸东西,落叶秋深水一溪。政拙虽然惭杜母,官贫幸不泣韩妻。此来刚饱陈倉粟,归去还浇旧菜畦。闻道鹿门偕阭好,壮心今已断闻鸡。三、秋霜不下百蛮天,岸上疎村点点烟。汝老尚无皺面目,我穷犹有旧田园。喜传梓里三秋熟,莫望官场一箇钱。送别归来明月夜,举杯对饮坐悠然。
黄利通好友陈鹏年,不仅盛赞黄的智慧是“安于行止之分,明于勇退之几”,“识高学深,筹于内外者良熟”,更借此对那些一味恋栈的人物予以申斥与揭露:“夫世之危厉熏心者,率由于当止而不止。专城矣,则思拥节;九列矣,则望三公;为县令,曰非百里才;为郎官,曰有栋梁器……如是则何日而止哉?”黄利通在归途路上《遣兴》曰:
驱马关山慨以慷,千秋万岁几沧桑。龛前寒焰仙和佛,草萎残碑帝与王。乍听杜鹃啼夜月,还看朝菌泣斜阳。春风归去闲消受,一路题诗到故乡。
诚如黄利通先生所言:“终浩然遂其初志,不稍变。
四是黄利通诗文具有长于对事物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喜欢“言理”的特色,是清代诗人富于“理”而少于“情”文风的倡导者之一。
如黄利通归里时途经济南,所写《豹突泉记》,虽也叙事、写景,但不是为了抒情,而是为了说理。《豹突泉记》文章开头“旧闻济南七十二泉,趵突第一。”他在敏锐而深刻的观察趵突泉的情景后,即言理“凡泉之胜在山,兹泉之胜以平地,其奇当甲天下。岂独济南第一耶?”正是黄利通以高人一筹的见识与阅历,于1714说出了一般人心会而不易说出的趵突泉当为“天下第一”道理。才有1771年乾隆帝大笔一挥,把“天下第一泉”的美名封给了趵突泉的佳话。
他为家乡父母官的奏所题《重葺白湖桥引 》开篇即直书桥踞四方之要会之事“自梅城南行四十里,缘堤植柳千株。平湖曲港,左带右抱。长桥亘其中,踞四方之要会。南接豫章粤闽,东北连吴越齐鲁,西走蕲黄,溯汉荆入巴蜀秦中,直抵滇黔,西北道洛阳邯郸,以达于京师,古所称剧骖祟期之地也”。接着就是说理“大纛高牙,千乘万骑,田赋关榷之转输,商旅车徒之出入,趾相错而肩相摩,桥之所关亦大矣”。落笔即是言志:“男子有事四方,跋涉万里,举目见关山之异,当夫日丽风和,芳草绿而马蹄轻,非不兴会豪举,自诩生平之壮游?卒遇溪流泛溢,欲渡无梁,仓皇旅次,一息而百感横生。此自古英雄失意所由,寄咏于行路之难也!”
如黄利通以杜鹃啼血般的文笔,写了《告墓文》,述说了父母离世,他却因官务在身,远隔千里不得尽孝、不能见上最后一面的悲哀遭遇。这篇《告墓文》被当时的河道总督陈鹏年称为“至情至性,和墨泪俱流”的“千古述作”。而此后一百余年,与黄利通有着相同遭遇的著名诗人、诗论家张维屏读此文,“不禁潸然涕泗之交集也。”(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版)。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优秀的人物层出不穷。珍贵的历史文献,忠实记录着人类的过去。它是一面镜子,照亮现在,也照亮未来。我们要读历史,读中国,并以此作为生生不息、不断前行的参考,让优秀的历史精神和民族传统和得以传承延续。
作者简介
黄仲华,黄梅县大河镇黄桥村人,律师,现客居广东中山市。
黄梅名人汪可受的三生三世鄂东文史哲 编委会
顾问:周慧 刘光天
主编:李滨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龙静、朱文霞、何国彩、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柳景钢、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蒋国雄、蔡群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联络部(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蔡群👇 "阅读原文"留言 👉本平台招募编辑